广州增城的白事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,以下是对广州增城白事习俗的详细介绍:

一、前期准备
- 沐浴更衣:
- 替死者清洗身体,后辈给逝者穿上寿衣、寿鞋、戴寿帽,这些衣物通常由长女准备。
- 报丧:
- 死者家属派人到族人以及死者好友家里报丧,并请他们来帮忙、吊唁。
- 搭建灵堂:
- 家属会在家中或适宜的地方搭建灵堂,灵堂的方位要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和家庭的风水格局来选择。灵堂内会摆放逝者的遗像,以示纪念。家属及亲朋会穿上特制的孝服,孝服的颜色和款式也会根据风水讲究来选择,以白色为主,代表纯洁和悲哀。
二、丧礼流程
- 吊丧:
- 亲戚朋友前来吊唁,跪在稻草上哭丧。旁边摆放香炉。此时死者家人会向前来吊唁的人派发白毛巾(可以绑在头上、手臂,或塞在口袋)、红绳子,还有用白纸包的“红包”。
- 买水:
- 死者儿子(没有儿子的则是男性晚辈)拿一个瓦罐,由村中德高望重或长寿的老人撑着黑伞陪同到河边去取水。关系较亲的亲戚则尾随。到河边后,众人跪下,拿瓦罐取水者向河里撒钱,然后用瓦罐取水,同时嘴里念念有词。取完水后回来用“纸宝”沾水擦死者手脚和脸。人们认为举行了买水仪式的水,便是阴水,可以恰当地、毫无愧疚地使用而不致招致死者的不满。
- 入殓(落殓):
- 吊唁完毕后,开始入殓,即入棺。以前的棺材都是很久以前就准备好的大红棺木,在土葬废除后,棺材的选择也简化了,直接买就可以了。亲人此时需要向棺材里撒钱。之后,盖上棺盖,由村中年轻人抬出祠堂,摆放到灵车前。
- 送丧:
- 灵车一般会在祠堂门口。祠堂门口要摆张桌子,上面摆放些祭祀用品,棺材被放在灵车前的长凳上,亲人与之告别。之后棺材被送入灵车。较亲的人人可以随同。路上需一路放鞭炮,一路撒“街钱”(一种用于丧礼的纸钱),直至火葬场(殡仪馆)。
- 殡仪馆火化:
- 火化后,由工作人员将死者骨灰装进“金甇”(一种高约40公分的特制陶瓷缸,有盖)。
- 归程:
- 家属领到“金甇”后,开始返回。“金甇”由男性晚辈抱着,撑着黑伞的人陪同(同样是男性晚辈),从殡仪馆出发返回。灵车不需陪同。路上同样需要撒“街钱”、放鞭炮。抱“金甇”的人需小心照看,在过桥、上坡、下坡或到村口、家门口时需喊:“××(对死者的称呼),过桥/上岰/落岰/到村头/到屋卡(家)了。”
- 安置:
- “金甇”被放入箩筐,由两位男性晚辈抬着上山(路上需黑伞遮住),亲人可随同,带着祭祀物品。一个家族通常会有一个地方安置死去的亲人的“金甇”的地方(火葬土葬均如此),叫“记坩”。一般会挖一个坑(在山坡上不是在平地),条件好的也有用砖、水泥砌,然后把“金甇”放进去。需注意的是,坑不能太深,也不能易进水。放进去之后,由亲人逐一抓一把土撒进去,然后再填好坑,露出“金甇”正面。
- 拜祭:
- 安置好“金甇”之后,摆出祭品,烧香,烧衣,点“油烛”,烧纸钱(以往需有顺序,如今简化,可以一起进行),亲属添香,然后放鞭炮。拜祭完毕。
三、后续处理
- 遗物处理:
- 死者用过的东西被认为是不吉利的,活人不会再用,因此,死者的遗物需处理掉。小件、易燃物品等一般被焚烧,也可扔掉,大件物品则可以扔到河边、山上。
- 请帮忙的村民吃饭:
- 葬礼完成后,主人要请帮忙的人吃饭,旧时都是在祠堂或家里摆筵席,现在为了方便而多选择在饭店。
四、服丧期间忌讳
- 入葬当天晚上:
- 嫁出去的女儿是不得留在娘家过夜的,必须离开,且七天之后方可回来。
- 百日之内:
- 死者家里及亲近的亲属一百天之内不能办喜事,参加过葬礼的人不得随意走访他人等。另外,比死者年长的亲人一般不宜参加葬礼。
广州增城的白事习俗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,也体现了对生者的抚慰和关怀。这些习俗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基础,是连接死者和生者的桥梁。